温室新闻当前位置: 我的温室网 » 温室资讯 » 温室技术 »正文

如何加强弓棚的牢固性

时间:2012-07-22            浏览次数:199

我的温室网讯:

    这两年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又加上蔬菜棚体老化,结构简单,维护不利等原因,一场暴雪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此中国温室网告诫大家,要注意提高拱棚抵抗恶劣天气的能力
    设计科学、结构合理的新一代连体大拱棚,在抗风、抗雪压等方面表现优异,值得推广。
    在此
中国温室网向大家介绍一下连体大拱棚的有关技术和经验。
    实际生产中,菜农可根据自家的地块,规划设计连体棚的长度、宽度,同时也要根据自己将来要生产的蔬菜种类,确定连体棚的高度,比如计划种茄子、辣椒,因其需要吊枝,同时为了管理方便,连体棚的最低棚高也要在1.5米左右;假若计划种爬蔓西瓜,棚高就可以适当降低一些,1米左右即可。如此设计,也是为了节省资材,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
   上托膜竹
    连体棚的骨架,以大竹竿为主。同时,考虑到拱棚早春茬蔬菜种植,菜农可利用该期将二膜骨架一并安装。
    外棚膜托膜竹要求选用新鲜的、表面光滑的大竹竿,单个棚面需两根竹竿对接安装,中间用铁丝绑捆,注意铁丝头一定朝下,以防扎破棚膜。为了保证立柱与竹竿连接牢固,可在立柱上端打孔,以便于穿铁丝绑捆竹竿。最边立柱与竹竿连接要求严格,需添加辅助措施,参照如图。
    二膜托膜竹,可以旧竹竿为主,除了一一固定在立柱上外,在此建议在边立柱附近,并排再埋设一立柱用于二膜托膜竹的固定,高度可低于边立柱25厘米左右。
   埋设立柱
    连体棚的抗风、抗雪压能力强,是因为其全部采用了加重立柱,立柱的水泥标号提高,宽度、厚度增加,内加的钢筋虽为五根,但直径变粗了。据我现场调查,去年大风、今年大雪破坏的棚室,其立柱均在不同程度上被折断,特别是边立柱,这说明立柱承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拱棚质量的高低。因此,建造连体拱棚,首先要求全部选用加重立柱。
    其次,能确定好每一立柱的埋设点,并埋设一致。埋设后的立柱,要求南北成行,东西成排,立柱间距一致。如此做的好处有三:一是立柱与立柱之间能均匀地承受棚面压力,加强棚体的整体牢固性;二是立柱间距安排合理,便于蔬菜的种植与管理;三是能构建良好的棚面采光性。此外,每一排立柱的埋设高度也要整齐一致。方法:可在通过南北拉线、东西拉线,确定每一立柱的埋设点后,利用超平软管来保证每一排立柱均在同一水平线上。
   再次,紧拉线。待所有立柱埋设完毕后,强调在每一排立柱上,南北向扯拉线,目的是通过拉紧将同一排上立柱连成一体,从而提高棚室的牢固性。这一点在普通拱棚建造上很少利用,故推荐菜农借鉴。方法:在同一排立柱上,从上往下数20厘米左右处,南北向横拉一根钢丝,并通过铁丝将横跨的钢丝固定在立柱上,起到连接固定的作用。注:拉线两头的固定很重要,为了节省棚两头土地,建议在棚内埋设地锚,并设立支柱,固定拉线。参照如图。
    另外,为了方便今后在连体棚内种植管理,建议在埋设立柱前,预留出操作道,可在任意一间棚室的中间位置,宽度在1.2米左右,可用水泥硬化,同时也作为水渠利用。
   覆盖棚膜
    在连体棚的建造中,以覆盖棚膜难度最大。这是因为连体棚的棚膜数是普通拱棚棚膜的二倍,共需6幅膜。再加上其棚面广,覆膜、压膜需多人参与才可。
    覆膜:从连体棚一侧开始,一幅一幅地覆盖,原则是先南北固定,再东西压膜。待单棚体三幅膜覆盖后,确定一下“两棚肩”处放风口大小,以30厘米左右为宜,而后分别用铁丝将两边的棚膜上端边缘固定在竹竿上,下端则用土压实。按照同样的方法,完成另一侧棚体的覆膜。
    压膜:东西向压膜,连体棚两侧埋设地锚,用11#铁丝压膜。该处的关键是,两单体棚相接处的压膜技巧,方法:采取在棚内埋设地锚,压膜铁丝拴系在其上,然后从棚内引出来,再各自向东或向西压膜的方式。实践证明,该法压膜牢固,且不损坏棚膜,简单实用。待铁丝压膜后,为了进一步保证压膜质量,多数菜农还在立柱上方处,用细竹竿外压棚膜的方法,这也很实用、有效。
中国温室网信息站

热门文章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 请在24小时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0-2021 www.071.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我的温室网版权所有备案号: 鲁ICP备12023745号-1
农业百强十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信息 网信认证 我的温室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我的温室网信用服务单位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