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新闻当前位置: 我的温室网 » 温室资讯 » 温室技术 »正文

带着“技术”带着“大棚”去援疆的高级农艺师

时间:2012-07-26            浏览次数:253

我的温室网讯: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吹响了对口援疆工作的号角。海门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市农业局成为参援单位。援疆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选拔能力强、作风硬、素质高的农业专家对口支援伊宁县。根据这一标准,市农业局领导把目光放到了高级农艺师施晓辉身上。

 

  他捧着一颗心来,在美丽的伊利河谷辛苦耕耘,为伊宁县的农业农村发展添砖加瓦;

  他捧着一颗心来,引进并推广13个蔬菜新品种、6项农业新技术,打开了伊宁县设施农业起飞的大门;

  他捧着一颗心来,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了江苏企业与新疆农业的大力合作……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吹响了对口援疆工作的号角。海门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市农业局成为参援单位。

  援疆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选拔能力强、作风硬、素质高的农业专家对口支援伊宁县。根据这一标准,市农业局领导把目光放到了高级农艺师施晓辉身上。

  40岁出头的施晓辉年富力强,业务能力突出,多次被评为农业局先进个人、业务骨干。

  援疆对施晓辉来说,是神圣而又崇高的事业。当领导找到他,把组织的打算告诉他,并征求他的意见时,施晓辉二话没说,表示这是组织对他的信任,坚决完成积极响应任务。当他将这一消息告诉上班的妻子时,妻子却沉默了。她说,父母亲年老,儿子正上初中,处在学习的关键期,你走了,家怎么办呀?

  作为家庭的主心骨,此时的施晓辉也沉默了。他深知,援疆意义十分重大,错过这次机遇,将是自己一生的遗憾。在他的耐心开导下,通情达理的妻子选择了支持,让他放心去干,称“家里一切有我”。

  有了家人的全力支持,施晓辉援疆的信念和决心更加坚定了。2010年12月,他肩负援疆的责任与使命,不远万里来到美丽的伊利河谷,来到伊宁县农业局,挂职担当局长助理。

  出路缘于理念

  “给再多的钱和物,不如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留下来,一个好的理念是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石。”施晓辉如是说。

  从事农业技术指导、推广工作十几年的施晓辉,来到伊宁县后,深切感受到该县农业战线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但最缺乏的还是理念的创新、思想的解放。为此,他积极把海门市发展设施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经验和做法传授给他们,灌输给他们。

  在培训当地技术员的首节课上,施晓辉向学员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农业的发展靠什么?有的技术员说靠新技术引进,有的技术员说靠新品种推广。认真听最后一个学员讲完,施晓辉大声说出自己的认识靠发展理念的更新。见大家都不怎么理解,施晓辉举了一个例子:伊宁是玉米种植大县,一年收一季干玉米,刨去各种成本,亩收入1000元左右。如果收青玉米,卖到市场上去,一个棒子卖1.5元,刨去成本,亩收入可达1500至2000元。如果对青玉米进行加工包装,卖到全国各地,亩收入还能翻一番。

  例子一讲完,课堂里沉默了10秒钟,接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课后,施晓辉认真对伊宁县农业发展现状展开调研,写下《伊宁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一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世界农业”上。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施晓辉把“借助海门设施农业发展经验,更新伊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思想认识水平”的工作思路转变为具体的工作任务,促成了一系列以学习讲座、培训示范为主要方式的大交流大解放活动,“更新理念,就是为了伊宁的明天”, 施晓辉这样认为。

  “只有不断地学习、交流、探讨,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接受更新的理念,才能不断提高伊宁农业整体水平。”日常工作中,施晓辉不断地向大家灌输这样一种新理念。

  输血更需造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施晓辉深知:对口支援不能局限于为伊宁的农业“输血”,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当地“造血”。“ 我要积极搞好农业技术培训,让伊宁的农业技术员一个个都学会真本领,为伊宁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施晓辉说。

  施晓辉十分重视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在他看来,农业技术员是引领农民致富、实现农业事业腾飞的纽带与桥梁。过去,伊宁县发展设施大棚,栽培管理仍以传统模式为主,栽培品种单一、大路菜多,生产效率低,最终导致蔬菜价格低,效益差。这与当地农技服务体系薄弱、农业技术人员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匮乏不无关系。这也导致了一些新品种、新技术无法在当地很好地推广。

  于是,施晓辉把重点工作之一放在农业技术培训上,做到技术援疆,发放间作套种资料6本,现场培训及上课培训累计培训人数270人次,其中技术员210人次,农民60人次。

  培训课上,针对一些技术及操作上的实际问题,施晓辉耐心开展培训,从最基本的技术操作规范开始,手把手指导,发现问题立即指出,做到让每一位学员都能领会技术方法、掌握技术关键。边疆早晚温差大,大棚容易出现病苗、死苗现象。施晓辉认真调研发现,这是种植户经常使用凉水浇苗所致,于是想出一个好办法,通过培训技术员,传授给每一个大棚种植户。施晓辉建议在大棚里挖水坑,铺上薄膜并盛满水,第二天水坑中温水尚在,再用此水浇苗,可使活棵率大增。技术员听了这样的“土办法”,都能很快学会掌握。没多久,这个土方法在伊宁县大棚里盛行。大棚里的秧苗从此极少发生死苗现象。

  听了施晓辉的培训课,伊宁县的农业技术员情不自禁伸出大拇指,称这样的技术让他们一生受用。

  推广设施农业

  在施晓辉来之前,伊宁县发展设施农业已经有好些年头了,但该县设施农业呈现出建设标准不高、科技含量低下、市场开拓不够等问题。

  在伊宁开展工作不久,施晓辉重点抓住了农业园区的建设。短短1年半时间内,施晓辉成功建设了莫洛托乎提于孜乡北山坡的甘肃移民点设施农业示范园区、青年农场的伊宁县农业局高科技示范园、胡地亚于孜乡有机蔬菜示范园这三大农业园区,提高了伊宁县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在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施晓辉对园区种植的品种十分上心。他积极与江苏各科研单位联系,引进13个蔬菜新品种,推广设施蔬菜育苗怎样预防冻害、设施农业病虫害防治、抗重茬栽培、春提前栽培、鲜食玉米茬口安排、多膜多层覆盖栽培等农业新技术,圆满解决了农业园区种什么、怎么种等问题。

  施晓辉还认真考虑产品的销路问题,他为伊宁县委县政府和江苏昆山科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牵线搭桥,实现地企合作共赢。目前双方初步达成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在2012年开始实施,2013年育种基地开始投入,2014年基本完成育种基地建设,2015年投入正式生产。目前已种植31个玉米品种,其中26个玉米品种在萨地克于孜乡农业示范园展示,5个玉米新品种在温亚尔试种。

  “我能为伊宁人民做一点实事,让我的援疆工作很充实,也让我的心灵得到了一种充实”。这是施晓辉援疆1年半的感受,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1年半里,施晓辉克服水土不服、语言不通、饮食差异等困难,一心扑在本职工作上,为伊宁县的农业发展殚精竭虑。回到家中,看到久别的亲人,妻子的一句“你瘦了”让施晓辉双目含泪。

  不久前,记者与援疆归来的施晓辉交谈时,他感慨道:“我之所以选择去伊宁,不是为了图个虚名,而是真正地想为伊宁的群众做点实事,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伊犁农业腾飞起来、农民富裕起来。”面对大家的赞扬,施晓辉谦虚地说,“在伊宁,有收获,也有遗憾……”。

中国温室网信息站

热门文章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 请在24小时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0-2021 www.071.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我的温室网版权所有备案号: 鲁ICP备12023745号-1
农业百强十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信息 网信认证 我的温室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我的温室网信用服务单位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