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青山碧水是农村给人的最典型印象,可近几年来,随着百姓生活改善,生活垃圾不断增多,由于卫生保洁意识不强,生活习惯不良,各地农村出现垃圾围村的局面,百姓生活受到极大冲击,对农村的卫生整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的各地农村,前些年同样面临这样困局,但随着政府积极推动的农村卫生“保卫战”,当地农村卫生有了显著改变,而村民村风也随之改善,更多的农村百姓开始享受到美好环境。 三门县农办主任彭斌辉表示,前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但农村卫生环境却走向反道,而且愈演愈烈,百姓对改善农村环境的呼声是越来越强烈。针对这一事实,三门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实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头等大事来处理。 农村卫生整治,是改变农村形象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可看似简单的工作,开展起来却异常艰难,面临诸多问题:谁来保洁,谁来运送,谁来处理,如何处理……一系列的问题都让人费劲心思。 对此,三门县委、县政府通过健全农村环卫保洁长效机制,做到“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保洁工作,今年更是加大扶持力度,增加保洁费500万元,总额达1250万元,全面实现保洁员人均月报酬600元以上。 同时,把农村卫生整治列入县对乡镇考核范围,对各个乡镇都有明确任务,如果哪个乡镇因为农村卫生整治不给力,将直接在年终考核中给予扣分,并采取明察暗访等形式进行跟踪督查。 但事实上,三门县各乡镇对农村保洁工作也异常负责,通过集中精力、集中人力、集中财力,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都设立了专门的保洁制度,有专职副镇长负责,每年都有专门经费用于保洁工作,对于工作负责群众口碑好的保洁员,则在年终考核中给予奖励。 而为巩固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成果,确保不反弹、不反复,县政府还通过强化举措,创新方式,做到每季度一次督查、一次通报、一次推进,加强农村卫生监督举报平台管理,随时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举报。从而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保洁第一”的理念。 经过连续几年积极运转,截止今年6月底,全县建立乡镇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服务站14个,乡镇环卫管理人员95人,村保洁员1070人,村监督员1570人,乡镇垃圾中转站28座,村级垃圾堆放场785处,垃圾桶13220只,清运农村存量垃圾36000多吨。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实现了全覆盖。而以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集中处理的模式框架已形成,农村保洁工作取得了全面突破。 如今走在三门的农村大地上,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生态宜居的乡村面貌呈现眼前,随负责的保洁员努力清理卫生,村前村后都是一片干净,而农民保洁意识也有了明显提升,更难得的是,那青山碧水又回来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