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我就和他电话上约好,说在大年初三去采访他,但是,从大年初一开始,他的手机不是无法接通,就是关机,一直到出发的前一天,还是联系不上他。
后来,通过当地媒体朋友的帮助,我们终于联系上了他们村的村主任,这才得知,由于李海波家住的比较偏僻,手机信号不好,才造成这样的局面。村主任叫马占军,他抱歉地说:“真是不好意思,你们尽管过来,我全力协助你们。”
由于独特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卢氏被称为河南省的“西藏”,而杜关镇又是卢氏县的“西藏”,这里山高林密,道路崎岖,每到冬季都大雪封山,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带了极大地不便。
李海波的家,在卢氏县杜关镇一个叫龙王庙的村子,离209国道不过5公里的路程,但是,就是这短短的一段距离,却让我们走了40多分钟。
从三门峡的驻地出发的时候,还是艳阳高照,万里无云的好天气,一接近卢氏县,路面上的积雪就逐渐地厚了起来。等我们下了209国道,拐向李海波家的时候,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冰天雪地。一条两米多宽的乡村公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过往车辆的碾压,让路面变得像溜冰场一样光滑,而路边,就是纵横的沟壑,我们的采访车小心翼翼的在路上行驶,大家都不敢出声。
村主任马占军热情的在村口迎接我们,带我们去找李海波,李海波的家在另外一个村民小组,离村委还有几公里的距离,并且还是上坡路段,终于,在一个陡坡面前,我们的采访车趴窝了。
村民们纷纷跑出来帮我们推车,其中一个,由于家里办丧事,披麻戴孝就出来了。我们实在不忍心打扰这些淳朴的村民,决定弃车步行。
三间破旧的土坯房,墙上满是烟熏火燎的痕迹,院子没有围墙,两条狗不友好地冲我们狂叫,几只鸡飞快地散去,这就是李海波的家。
李海波,一个23岁的山村青年,在深圳打了几年工后,回到家乡创业,先是养了一批肉兔,由于没有技术,管理不善,兔子几乎死光,李海波不多的积蓄也赔了个一干二净。但是,这个倔强的孩子,没有被困难吓倒,2011年春,他又把目光瞄上了卢氏鸡。
卢氏鸡是河南省三大地方良种鸡之一,被专家誉为“世界稀禽珍品”,属小型蛋肉兼用鸡种,卢氏县著名的绿壳鸡蛋就产自于它。卢氏鸡具有“高碘、高锌、高硒、低胆固醇”等特点,营养价值极高,被列入《河南省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2006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1年6月,李海波购买了1600多只卢氏鸡种苗,每只8元,其中每只鸡政府财政补贴6.5元。
为了保证卢氏鸡良好的品质,李海波没有把鸡放进笼子,而是在离家很远的山沟里,扎起围栏,搭好窝棚,买来玉米和小麦,这个23岁的孩子和1000多只鸡、一只鹅、两条狗,在山上开始了共同的生活。半年的时间里,李海波几乎没有下过山。
别人养鸡用的是预混料,李海波养鸡用的全是玉米小麦,别人的鸡几十天就可以出栏,李海波的鸡一养就是180天。
李海波说:“我养的鸡没有一点点的添加剂,都是纯天然的,我不想卢氏鸡的牌子砸在我的手里。”
但是,还有更多的困难考验着李海波。
由于是露天散养,李海波的鸡比笼养鸡面临着更多的危险,为了对付来咬鸡的野猫,他买来土夹子,或是燃放点鞭炮吓跑它们。他专门养了一只大白鹅来对付黄鼠狼,民间有说法,说黄鼠狼最怕鹅粪,粘上就会烂掉蹄子。他还在几棵树上缠上鲜艳的布条和塑料袋,以防止老鹰叼走鸡。
最终,李海波还是损失掉了200多只鸡,半年以后,1400多只体格健壮的卢氏鸡准备出栏。
但是,更大的困难摆在了李海波的面前,由于信息不畅等诸多因素,如此品质优良的肉鸡,销路却成了问题。2011年12月1日,李海波曾试着带了10多只鸡到镇上去卖,结果被人骗了,最后忍痛以18元一只的价格卖掉,而这些鸡的市场价格,应该在50元一只左右。
半年的时间,养鸡花去了5万多元,面对这种局面,李海波一筹莫展,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就这个时候,李海波进入了记者的视线,2011年12月3日,当地媒体《西部晨风》率先报道了李海波养鸡的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文章迅速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社会各界也纷纷向李海波伸出了援助之手,有人要提供技术支持,有人在营销上出主意,还有好多人表示,要去卢氏购买李海波养的鸡。
2011年1月12日,李海波的近千只卢氏鸡,以超过预期的价位被河南省偃师市邙岭乡古路沟村“爱心收购”,作为“大鸡(吉)大利”的新春年货发放到全体村民手中。这一下,李海波收入了5万多元,这等于李海波一家三年全部收入的总和。
李海波,这个执着的山里孩子,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看到我们的到来,他热情的迎我们进屋,屋里的摆设很简陋,几袋粮食散乱地堆放在屋子的一角,另一角是一个土坯垒的灶台,几个盘碗放在锅里,墙壁被熏的乌黑,一只很小的电灯泡,散发着昏黄的光,从白雪皑皑的室外进来,以至于我好久没有适应这里的光线。
“你准备怎么支配这5万块钱?”记者问李海波。
李海波回答:“明年我准备扩大规模,发展到3000只,其中肉鸡2000只,蛋鸡1000只,再加上买玉米小麦,这五万块钱,根本不够,还得再想别的办法。”
“在销路上,你有什么打算?不能老让大家来爱心购买。”
“明年我准备在网上发布信息,还打算在三门峡设个代销窗口,现在正在找合作方。”
经过这次历练,李海波显然成熟了许多。
我们离开的时候,李海波一家将我们送出很远,久违的阳光暖暖地投射下来,冰冻的积雪,开始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