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黍镇西李村几乎全是蒜田,路边挂着一幅白底红字“金乡有机大蒜,世界品质之冠”的横幅赫然入目。在一块田地里,村民李志东与家人正在忙活,看到记者到来,他放下了手中的锄铲,乐呵呵地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他家里有两口人,3亩多地,如果年景好,种普通农作物纯收入大概1.4万元,一旦遇到农产品价格波动,一年下来即使省吃俭用也剩不下几个钱。自从金乡县大力发展有机农作物,鼓励农民从生产普通蒜转变为生产有机蒜,提出多项补贴政策,他就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跟华光公司签订了有机大蒜和有机蔬菜的种植合同,种植有机大蒜及其他有机作物,仅仅一年时间,他家纯收入突破2万多元,增收近一倍。
随后,记者立即驱车来到了李志东所提到的华光公司。据这里的负责人介绍,公司与基地农户签订的合同上保证给农户每年每亩地最低收入3000元,企业再拿出净利润的50%分红给农户,并且返聘农民来基地务工,不同时期按不同标准发放工资。
记者翻开一份合同看到,企业按照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户有机大蒜及销售利润返还农户等条款都写得非常清楚。经过多方面调查,记者了解到,以这种方式签订合同的当地蒜民,基本上消除了后顾之忧,在这片区域推行的“企业+基地+农户”的种植经营模式运作的比较成熟。此外,金乡县财政每年还拿出500万元对新建高标准有机大蒜样板田进行奖励。
加工包装环节在这个时候也繁忙起来。记者步入金乡县有机大蒜销售有限公司配送车间一千多平方米的大厂房,看到在一张张经过消毒处理的工作台前,身着统一工装、戴着手套的女工将手中的大蒜挖掉根须、剥皮剪杆,然后放上电子秤过磅后,装入小网袋,一整套动作快速熟练。“我一天能剥好装好4500斤蒜呢,而且保质保量,剥皮剥干净,剪杆剪彻底。”一位名叫朱桂青的女工快言快语。听到记者连声称赞,她又不好意思起来,“我还不是最多的,大包装车间里有个人一天能剥8900斤”。记者追问收入时,她们七嘴八舌地说:“一人一天按完成数量能拿到100块钱左右,没拖欠过,去掉生活成本,比到外地打工挣的还多。”看到她们快乐认真的工作神态,记者不忍多加打扰。
有机大蒜与普通大蒜在外观上难以区分,口味也没有差别,究竟有机大蒜“高端”在什么地方?金乡县高薪聘请的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陈义伦的回答很坚定:“绝对无农残、无有害物质,有机关键是内在品质。”他介绍说,金乡有机大蒜的生产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种植过程中只能使用有机肥、绿肥和天然矿质肥料,预防大蒜病害时不使用农药、灭草剂、添加剂,不涉及基因工程技术,不采用抗生素和离子辐射技术。加工企业的一位负责人拉着记者,用手指着精美包装盒上印有的4个有机无公害标识,郑重地说:“这可都是国家级的,经过国家农业部、质检局、工商局、农产品认监委批准的。”拆开包装盒,里面的有机大蒜还都贴有被称为“电子身份证”的条形码,消费者可以据此查到每一头大蒜的产品信息。金乡的大蒜经销商们如今都有一个强烈意识:保护自己多年造就的优质产品和知名品牌,就是保护自己的利益、保护农民的利益。
中午11点半,当天加工好的第一批有机大蒜已摆在金乡县苏果超市的货架上,每公斤22元的价格超出普通大蒜近9倍。尽管价格较高,但货架前还是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一位陈姓女士在详细询问后,毫不犹豫地买了两公斤,她说:“虽说不便宜,但是它的质量高可以信任,值这个价钱。”现场当起“推销员”的金乡县副县长李清霞忙着向大家介绍:“金乡有机大蒜前景广阔,在美、日等食品进口‘高门槛’的国家也是供不应求。今后,咱们县将继续研发有机大蒜新品种,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
大蒜是金乡的骄傲,也是大多数农民的“经济命脉”。在有机大蒜形成规模走向市场之时,记者见证了这条“从土地到超市”的产业链。
记者感言:蒜瓣子虽然不是金豆子,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运作可以改变它的品质,提升它的“含金量”。金乡县作为远近闻名的“中国大蒜之乡”,可谓荣誉种种、美誉多多,恰似一串坚实的足迹,深深嵌印在求精、求深、求效的农产品开发这一特色产业道路上,这里培育出的敢于以品质叫响世界的“金蒜”,形成了连接千家万户的产业链条,为广大农民兄弟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致富门,带来了一季又一季的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