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产樱桃的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石家屋村的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自家的樱桃运不出去烂在山里了——长4.5公里、通往山外樱桃市场的旅游生产路正在紧张施工中。等明年5月樱桃成熟时,这条建成通车的水泥路不但能让园里的樱桃卖个好价钱,还能让省城来的采摘客一路将车开到树下来个“农家游”。
给小山村带来福音的是该村“第一书记”裴东林。身为济南市公交总公司三公司副经理的裴东林5月到村任职后,摸村情,找“病根”,决定将山村发展的突破口选在修路上,并多方协调,落实了350万元的资金,下村不到3个月,道路就开始动工了。
济南市针对当前部分村和社区党建工作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管理不优等突出问题,在调查摸底、分类定级基础上,在全市确定了1000个工作薄弱村(社区),决定实施“千村(社区)提升”工程、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选派“第一书记”进村任职、结对帮扶。市直124个部门带头,市县乡三级共选派1367名“第一书记”扎根基层,力争在三年任期内让所在村居实现转化升级。
济南市提出,采取“第一书记牵头、所在单位挂钩、工作组常驻帮扶”的办法,其中对贫困村和后进村(社区),由市或县(市)区直单位实行一结一帮包,并选派一名年轻干部担任所包村(社区)“第一书记”,任期三年,靠上落实帮包任务;对难点村(社区),分别是由所在县(市)区委常委兼任“第一书记”,并从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抽调力量成立联合工作组。济南市要求“第一书记”与派出单位工作脱钩,组织关系转到帮包单位,吃住在基层。明确派出单位是帮包工作主体,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定期到帮包村(社区)走访调研、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并制订《第一书记管理考核办法》,帮包村(社区)后进面貌不改变,帮扶单位不脱钩,派驻干部不撤回。
“第一书记干什么?那就是促发展、谋民生、抓党建;第一书记怎么干?那就是要联系群众,理清思路,务实苦干,虚心学习,改进工作方法。”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敏对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极为重视,下村面对面指导“第一书记”的工作,要求以坚强的党性、开阔的思路、扎实的作风、拚搏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在“第一书记”岗位上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
基层村居是发展经济、改善民主的主战场,也是磨砺人才、锻炼人才的赛马场。从市直、县直部门到村任职的“第一书记”,一头扎进村居,迅速进入角色,调查研究,找准定位,寻求突破,各显身手。济南市委政研室的谢金岭到平阴县玫瑰镇夏沟村任职后,很快和村两委班子一起确定了“一区两园”的发展思路,协调完成了社区建设二期规划调整,启动了投资80万元的智能温室大棚建设;来自市老龄办的博士“第一书记”左凯,来到济阳县新市镇王洼村不到四个月,就引进高端农业番茄种植技术,设计国内最先进的农村排水系统等,着实让村民们见识了不少“新鲜事”。
据济南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勇介绍,1367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以来,已走访党员群众61143人(户),协调物资资金折合共计5100余万元,新建或改造村级活动场所236个,引进致富项目860个,帮助解决实际问题32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