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的政策,让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不过记者走访中发现,农民们对于市场销售前景,依然有些担心,尽管他们不愁新鲜蔬菜卖不出去,但还是担心菜品卖不上价,他们期待,能够有人帮助他们第一时间获知市场对菜品种类、供应量的需求,帮助他们搭建直接面对“终端”的销售平台。这样一来,他们和买菜的市民都能获得实惠。
早上6点多,天还没亮透,北辰区王秦庄村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日光温室大棚基地上,来自河南开封22岁的范小凯和工友冒着严寒开始架起钢管,焊接温室大棚的骨架。记者站在工地仅5分钟就冻得手掌针扎般疼,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范小凯和工友们每天要从早上6点多干到下午5点多,已经连续赶工近一个月。他们赶建的这些大棚,就是即将要种上蔬菜,为保障今冬两节蔬菜供应的国家综合农业开发项目。最后剩下的几个大棚,不到半个月时间就可以全部完工。
北辰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赵景兴主任介绍说,为进一步保障冬季本市蔬菜产品自给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发展设施农业,丰富市民“菜篮子”,截至目前,在将近半年时间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植本市新添日光温室等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这些基地已开始发挥着稳定冬季菜价与保障本市菜篮子的作用。北辰区承担了其中的570亩任务,目前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菜农恒洪卫的大棚就是今年北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建成项目的一部分,并已正式种上菜为保障本市冬季蔬菜供应发挥作用。正常来说,温室大棚建设的周期为1年,但是为了进一步保障今冬京津两地的蔬菜供应,今年6月农发办就开始加班加点,北辰区承担的所有任务在12月20号可以全部完成,节前市民就可以顺利吃上这些大棚产出的蔬菜。
种销如何“心中有数”
菜农盼搭信息平台
北辰区大张庄镇小孟庄村的孟宪明借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植政策,今年和村民合伙承包了120亩地建了几十个大棚,棚里的芹菜、生菜这两天都已经出苗,完全按着无公害标准种植,春节前就可以上市。
按说,国家给了好政策扶持,区里给了充足的扶持手段,种了近20年蔬菜、今年只有35岁的孟宪明觉得前景应该一片光明,不过眼下对于800多万元修建大棚的投入资金何时回本,他心里还不是特别有底。在决定投资建大棚种冬季蔬菜前,普通农民出身的孟宪明做了很多调查,他弄明白了什么是CPI,CPI维持高位代表的是什么,终于看到生鲜蔬菜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觉得市场有巨大前景,当机立断下决心投巨资,可现在种上苗了,蔬菜价格却一路下跌。
其实,农民们倒不是担心菜卖不出去,而是大家都对市场行情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担心卖不上好价钱。
青水源博兰苑菜品直营店的负责人张柏提到,去年蔬菜、今年土豆、大白菜的滞销让菜农“很受伤”。政府为保障冬季蔬菜供应,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扶植菜农建大棚等政策从量上保证了蔬菜供应,但是也要在销售上出政策保障菜农能够尽快把菜变成钱。
长久以来,菜农种菜都是随行就市,看今年种白菜挣钱,大伙来年都种白菜,去年种大蒜亏了,今年少有人敢试,结果发现次年市场行情截然相反。农民们都期待有第三方机构帮助他们搜集有价值的市场信息,比如对全市蔬菜需求量做个统计,同时对菜农种植信息做一个统计发布,这样一来让菜农在种菜时做到心中有数。这种类似“订单式”的种植模式,也有利于整体市场供应稳定,避免暴涨暴跌,也不会让别有用心者操控市场。
种销如何“心中有数”
期待更多更好“对接点”
之前全国各地出现的土豆、白菜等蔬菜滞销现象,第一时间得到各地媒体的报道,并引起了社会关注,各方伸手相助搭建促销平台,不少菜农卖菜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张柏、孟宪明和他的伙伴们觉得,媒体的报道能引起市民关注,但是只是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个别菜农遭遇的问题。长远来看,单纯在出现问题时帮菜农“卖菜”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农民期待相关单位能帮忙拓宽销售渠道,建立快捷方便全面的信息网络,提供准确指导。
对于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单对接等渠道解决卖菜难问题,菜农对此十分支持,希望能迅速推广获益。但是有菜农指出,目前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菜农与相关单位对接的方法最大的矛盾之处便是菜农多,对接点目前较少,因此竞争激烈,一般菜农很难进入。而一位种植蔬菜多年的大户坦言,农超对接模式中,由于进店费用高、结算繁琐、理货慢、温差致蔬菜损耗大等原因,他们送去的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卖不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大家期待有关部门能够出台政策鼓励增加对接点。
另外,村民们还有一个想法,他们之前看到这样一个报道,某地政府出面,组织农民在周末深入社区开办临时菜市场,这样菜农卖到的钱,比卖给菜贩子划算,而市民买菜的开销减少了不说,买到的菜品还更新鲜,使得双方获益。类似这样的创新销售模式,菜农们十分希望能推广到自己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