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赵家务村37岁的陈少博利用5年时间自主研发温室大棚自动控温设备通过北京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检验认可,将在北京市平谷区推广使用。
“这个大棚生产的温室桃不仅产量高,而且颜色好,售价比普通温室桃高出2到3角钱”陈少博妻子贾冬梅说。走进陈少博的温室大棚,含娇待放的粉嫩花蕾丛中几只盘式温度计、白色集成电路盒再加上正对入口墙壁上的两只排风扇让人觉得这个温室“不寻常”,大棚顶上的出风口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自动调整开口大小,仔细体会,与通常温室的“桑拿天气候”不同,这里的人为小气候温暖而干爽。室内恒温20摄氏度、二氧化碳浓度0.04、湿度适宜的温室果蔬生长环境靠人工手动操作很难保持,但是,在陈少博的温室大棚里却能全天候保持这样的气候。
2005年,陈少博开始从事温室大棚的设施农业生产,为营造适合果蔬生长的温度、湿度,每个温室都要设置30余处通风口,每完成一次通风或调整一次通风就要耗费一个工人1个小时。人工拉风口还容易造成塑料薄膜损坏,既耗时又耗费人工,而且,温室环境还很难达到果蔬生长的要求,直接影响设施农作物的产量。敢想敢做的陈少博开始研究温室自动控温设备。从拿起书本学习电子电路开始,历经5年实验,经历整棚温室桃绝收的磨砺后,集自动卷膜机、排风扇、温控探头于一体的温室自动温控设备问世。智能温控,自动卷膜实现了全天候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管理。以种植草莓为例,一栋70米温室大棚一年就能节约人工、病虫防治费用4400余元。全区13000余亩设施农业推广该技术后将直接或间接获得8000余万元的实惠。现在,陈少博正计划为自己的研究成果申请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