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里面正在探索一种养老模式,“以房养老”。农民高建森正在摸索他的另一种农村养老方式,“温室大棚”养老。
当记者问起“为什么要把温室大棚叫养老工程”时,高建森说:“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现在去城里的建筑工地上打工,已经不受老板的欢迎了。‘打工不如当老板’。”他说,温室大棚的效益好,大棚里面没有重体力活,即便是老了也能在棚里干,所以我现在铁了心干大棚。温室大棚就是我的“养老工程”、钱罐子呀。
高建森和赵永萍夫妇乐呵呵地说:“城里边,人老了就在公园里逛,咱俩老了嘛,就钻进大棚里干。干上个十来年,挣上几十万,给孩子们置业、娶媳妇,剩下的钱,就养老,自己挣的钱,花起来心里该有多舒坦”。
今年47岁的高建森是永登县柳树乡红砂川农民,家有17亩地,以前都是旱地,地里种的是传统的小麦、胡麻等,最好的年景每亩地收入超不过500元。
为了贴补家用,高建森和赵永萍夫妻俩种完庄稼后,只好来到县城的建筑工地打工。辛苦不说,每年的收入也不过一两万,这样的日子按部就班地已经过了10多年。
打前年起,高建森看到附近满城村的农民都建起了红提葡萄温室大棚,一年下来,能挣三五万块钱,高建森眼热的好几个晚上都没睡着觉。他做梦都想着拥有自己的红提葡萄温室大棚,自己给自己打工当老板”。
2012年,作为红砂川村的双联单位,省水利厅投资117万元修建了汪海沟提灌工程,把清澈的“引大入秦”水引进了这座村庄里面,千年的旱地成了水浇地。高建森和老伴赵永萍一合计,赶紧建个温室大棚种植葡萄吧。在帮扶单位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村民们个个都和高建森一样,建起了温室大棚,定植了红提葡萄。红提葡萄一亩地收益好几万块钱,庄稼地里的活还都是些耐心活,不上年纪的人还真干不好。
10月22日,记者走访高建森和赵永萍老两口,高建森身背喷雾器在温室大棚里正在给葡萄苗打营养液,老伴赵永萍跟在后面当助手,听老头子海阔天空地话“远景”,乐乐呵呵。中午时分,温暖的阳光照在高建森家的温室大棚里。放眼望去,大棚里绿油油的葡萄苗子长势喜人,凝结在棚膜上的水珠不时滴落。赵永萍说,“为了让苗子长得更好,给苗子打一些营养液,保证苗子营养更充足,这是我们全家人的希望。所以呢,侍候得比娃娃都细心”。
“从现在起,我再也不去外面打工了,专心致志地拾掇大棚,温室大棚就是我的养老工程喽。”高建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