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以为害茎、花、果实等。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淡黄色褪绿病斑,叶背面初生白霉层,而后霉层变为灰褐色至黑褐色绒毛状,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条件适宜时,病斑正面也可长出黑霉,随病情扩展,病斑多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可引起全叶干枯卷曲,植株呈黄褐色干枯状。果实染病后,果蒂部附近形成圆形黑色病斑,并且硬化稍凹陷,造成果实大量脱落。嫩茎及果柄上的症状与叶片相似。
防治措施
叶霉病比较难于防治,因此着重于预防更为重要。种子应选用无病株上采留的种子,如种子带菌可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重病温室要与非茄科蔬菜进行2-3年轮作。温室管理,适当控制灌水,加强通风、透光,并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严把育苗关;
(2)利用无病种子:无病种子可减轻田间由种子带菌引起的初侵染。无病种子应从无病田或健康植株上留种。引进种子需要进行种子处理,采用温水浸种。利用种子与病菌耐热力的差异,选择既能杀死种子内外病菌,又不损伤种子生命力的温度进行消毒。对于温室栽培的番茄种子宜选择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以清除种子内外的病菌,取出后在冷水中冷却,用高锰酸钾浸种30分钟,取出种子后用清水漂洗几次,最后晒干催芽播种;
(3)高温闷棚:选择晴天中午时间,密闭温室升温至30~33℃,并保持2个小时左右,然后及时通风降温,对病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4)加强管理,降低湿度:采用双垄覆膜、膜下灌水的栽培方式,除可以增加土壤湿度外,还可以明显降低温室内空气湿度,从而抑制番茄叶霉病[1]的发生与再侵染,并且地膜覆盖可有效地阻止土壤中病菌的传播。根据温室外天气情况,通过合理放风,尽可能降低温室内湿度和叶面结露时间,对病害有一定的控制效应。及时整枝打杈、植株下部的叶片尽可能的摘除,可增加通风。另外,采用滴灌可降低空气内湿度,好于大水漫灌;
(二)药剂防治
预防用药: 在预期发病时,用41%聚砹嘧霉胺(全新配方)25ml,进行植株全面均匀喷施,5—7天用药一次。 防治用药:(1)叶霉病初发时,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及严重病枝,然后根据作物该时期并发病害情况,采用41%聚砹嘧霉胺(全新配方)25ml+嘧菌酯百菌清(50%百菌清,6%嘧菌酯)20ml,兑水15公斤,每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2)发病较重时,清除中心病株、病叶等,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法,啶菌恶唑或恶霜嘧铜菌酯30ml+41%聚砹嘧霉胺(全新配方)25ml+嘧菌酯百菌清(50%百菌清,6%嘧菌酯)20ml兑水15公斤,3—5天用药1次。施药避开高温时间段,最佳施药温度为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