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071.cn/file/upload/201311/21/11-29-20-96-1970.jpg)
1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植株茎基部或根部。病部初呈暗褐色水浸状斑,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集结成束,向茎上部延伸,致植株叶色变淡,菌丝自病茎基部向四周地面呈辐射状扩展,侵染与地面接触的果实,致病果软腐,表面产出白色绢丝状物,后菌丝纠结成菜籽状菌核,致茎部皮层腐烂,露出木质部,或在腐烂部上方长出不定根,最终致全株萎蔫枯死。
2病原
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具隔膜;菌核由菌丝构成,外层为皮层,内部由拟薄壁组织及中心部疏松组织构成,初白色,紧贴于寄主上,老熟后产生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小菌核,直径0.5~3毫米。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子无色,单胞,棍棒状,小梗顶端着生单胞无色的担抱子。
3发生规律
以菌核或菌丝遗留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菌核抗逆性强,耐低温,在-10℃或通过家畜消化道后尚可存活。自然条件下经5~6年仍具萌发力。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近地表茎基部侵入,形成中心病株,后在病部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及圆形小菌核,再向四周扩散.菌丝不耐干燥,发育适温32~33℃,最高40℃,最低8℃,耐酸碱度范围pHl.9~8.4,最适pH5.9。
4传播途径
在田间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及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六、七月高温潮湿,菜地湿度大或种植过密,行间通风透光不良,施用末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连作地发病重。
5防治方法
5.1发病重的地块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可实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
5.2深翻土地。把病菌翻到土壤下层,可减少该病发生,5.3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病穴撒石灰消毒。
5.4施用充分腐热的有机肥,适当追施硫酸铵、硝酸钙或喷洒爱多收6000倍液,发病少,果实膨大快。
5.5调整土壤酸碱度,结合整地亩施消石灰100~150公斤,使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
5.6苗床处理,可用4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10g加细干土500克混匀后,播种时底部先垫1/3药土,另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
5.7病区可用40%五氯硝基苯1公斤加细干土40公斤混匀后撒施于茎基部土壤上,或喷洒40%五氯硝基苯400倍悬浮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灌根或淋施茎基部,视病情隔7~10天施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