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071.cn/file/upload/201311/26/11-10-31-39-1970.jpg)
危害症状
叶片病斑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10毫米,灰褐色,病斑中央略凹陷,变薄,有光泽,病健交界明显,较大病斑表面可出现轮纹,高温高湿时可产生黄色至黑褐色霉层。果实病斑圆形,初期水渍状,表面光滑,后期病斑变干 ,凹陷,主渐变为蓝黑色硬疤状,常出现轮纹,表面霉层黑色。叶柄、果炳和茎发病,病斑多为条状病斑,长短不一,病部凹陷,灰色,并有黑色霉层。
病原形态特征
Brun.称番茄壳二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抱子器球形,褐色,先埋生于表皮下,后露出叶面,直径100一250µm。分生孢子近圆形,双胞,分隔处溢缩,大小(4.5-15)
µm×(2.5一5)µm。适温20 ℃以上。
浸染循环
以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内及地表越冬,翌年遇雨及灌溉水放射出分生孢子,侵染寄主,经在田间的不断繁殖,积累病原,引起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病菌主要靠雨水和气流传播,当保护地气温上升至20℃以上易发病。
发病因素:
1、种植密度大,株、行间郁敝,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发病重。
3、种子带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
4、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含水量大,易发病;温暖、高湿、多雨、日照不足易发病。
农业防治:
1、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晒土,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
2、育苗的营养土要选用无菌土,用前晒三周以上;
3、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4、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5、育苗移栽,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
6、适时早播,早移栽、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移栽时汰除病、弱苗。
7、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8、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沟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9、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残体。
10、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11、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12、高温干旱时应科学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浇水时防止水滴溅起,是防止该病的重要措施。
13、嫁接防病,用野生水茄、毒茄或红茄作砧木,栽培茄作接穗,采用劈接法嫁接,确有实效。
化学防治:
露地栽培发病初期喷施: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
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一500倍液
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
1:1:200倍式波尔多液,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50%异菌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
45%噻菌灵悬浮剂 1000倍液
隔7~10天左右1次,连续2一3次。
棚室栽培发病初期喷撒:
5%加瑞农粉尘剂
7%防霉灵粉尘剂
5%灭霉灵粉尘剂15kg/hm2
15%克菌灵烟霉剂3kg/hm2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