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症状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主要是在西瓜成熟前7~10天和成熟时发病较重。开始在果实上部表面有几mm大小灰绿色至暗绿色水渍斑点,后迅速扩展成大型不规则水浸状斑,变褐或龟裂,引起果实腐烂,分泌出一种粘质琥珀色物质。该病多始于成瓜向阳面,瓜蔓不萎蔫。病瓜周围病叶上有褐色小斑,病斑通常在叶脉边缘,有时被1个黄色组织带包围,病斑周围呈水渍状,这一特征是该病别于其他细菌病害的重要特征。
病原物
(1)形态:菌体短杆状,端生1~5根鞭毛,链状连接,大小(0.7~0.9)微米×(1.4~2)微米。革兰氏染色阴性。在金氏B平板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近圆或略呈不规则形,扁平,污白色,有同心环纹,菌落直径5~7毫米,外缘有放射状细毛状物,具黄绿色荧光。
(2)特性:该菌属于好气性菌,但不耐酸性环境,在pH 6.8~7.0的环境中发育良好。生长适温24~28℃,最高39℃,最低4℃,48~50℃经10分钟致死。
侵染循环
病原在种子内或随病残体存留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病菌侵染黄瓜后,在适宜条件下发病并产生菌脓。菌脓随雨水、灌溉水及大棚膜水珠下落、结露和叶缘吐水滴落,飞溅蔓延,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病菌从气孔、水孔及自然伤口侵入。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
发生因素
多雨,高湿,大水漫灌,西瓜容易发病。在炎热、强光照及雷雨过后,叶片和果实上的病斑迅速扩展。在凉爽、阴雨气候条件下,病害不会明显发展。
防治方法
(1)检疫:加强检疫,不用病区的种子,杜绝带菌种子传播,发现病种应在当地销毁,严禁外销。
(2)农业防治:与非葫芦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采用塑料膜双层覆盖等栽培措施。应尽量改用滴灌或降低水压,让灌溉水仅喷及根围。应随时清除病苗和病果,彻底清除田间杂草。不要在叶片露水未干的感染田块中工作,也不要把感染田中用过的工具拿到未感染田中使用。
(3)药剂防治:①用1%盐酸浸种15分钟。②生长期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定期防治。每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