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新闻当前位置: 我的温室网 » 温室资讯 » 温室专题 » 致富经 »正文

牛皮带来的财富姻缘

时间:2012-03-29            浏览次数:172

我的温室网讯:

这里是江西省安福县一个自发形成的肉牛交易市场,2012年1月,张亮带着记者来这里收牛。

    在这个市场上,买卖双方是不直接进行交易的,这里所有的交易都要依靠牛经纪人来进行,张亮也离不开他们。

    张亮:他一般牵着这头牛走一圈,看一下,屁股上拍两下,他就马上就知道这个牛值多少钱,很准的。

    牛中介:170斤的牛。

    记者:他说什么?

    张亮:170斤肉。

    记者:170斤肉?

    张亮:宰完之后170斤肉。

    牛经纪人拍完牛屁股,就能估计出一头牛能出多少斤肉,然后帮着买卖双方谈价钱,生意谈成后,经纪人负责把买牛的钱交到卖牛人手上,从中获取一笔中介费。

 

    记者:刚才那牛是您的吗?

    农户:他自己的。他的牛。

    记者:我看不是您给卖的吗?

    农户:他帮忙的,帮他卖的。

    记者:他帮你谈你放心吗?

    农户:放心。

    不到一小时的时间,这个市场就完成了几笔交易,但是张亮转了半天,却迟迟没出手,因为他还没有看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牛。

    张亮:大了大了,不适合做。

    张亮嘴上一直在说大了大了,那么他想找的究竟是哪种牛呢?在牛经纪人的帮忙下,张亮终于找到了几头他想要的牛。

 

    张亮:就是这种牛。

    记者:这是多大的牛?一年的小牛?

    张亮:对,要的就是这种牛,会上车的牛。

    这就是张亮想要买的牛,这种牛重量只有一百多斤,正是靠着这种小牛,才三十出头的张亮从此成了当地牛业的一位名人。

    张亮朋友张嘹:他在圈内是最年轻的一个,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我年纪比他大这么多,在他三十来岁的人当中,我是最佩服他的。

    刘重前:我们行业里面,他姓张,也有叫他张牛皮的。但是我不叫他张牛皮,我叫他真牛皮,因为他真正牛,把牛产品做得这么好,做得这么大。只要是在这个行业里转的人,都认识他。

    刘志辉:这老板很忙,他经常在外面,他爸爸跟我们都熟悉。

    这种牛到底对张亮有多重要呢?这得从牛身上的皮说起。靠着牛皮结下的姻缘,张亮不仅在当地留下了一段爱情佳话,事业也进入了快车道,一年靠牛皮赢取亿万财富。

    张亮1980年出生在江西省安福县,小时候家里的主要收入就是养猪。小学时,当老师问起大家长大之后的梦想时,张亮给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

 张亮:他说你的梦想是干吗,我说是养猪,因为养猪也是属于做生意,经商。

    在儿时的张亮看来,养猪卖猪就是做生意。张亮从小就对做生意很感兴趣,一到放假就闲不住,夏天拉西瓜,卖汽水,冬天就卖鞭炮。

    张亮:那个时候卖鞭炮的时候,我有些名气,因为我在那边卖鞭炮,卖了七八年鞭炮。

    凭着自己精明的生意头脑,张亮从小学就开始自己给自己挣学费。在很多人看来,张亮就是一块做生意的料。然而1997年,毕业后的张亮却突然不做生意了,跑到广东去打工。但是两年后,令人奇怪的是,一向精明的张亮却突然辞职,跑去一家工厂当不挣钱的学徒,整整一年的时间,生活开支全靠家里接济。

    张亮:因为我把自己将来也做了规划,可能是朝着经商的这条路上走,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在打工的过程中,我就不断地向成功的经理或者周围的成功人士,向他们学习。

    2000年,张亮回到江西老家开了一家小饭馆,准备大干一场,但是他的小饭馆始终经营惨淡,这让一向对做生意很自信的张亮倍受打击。但是几个月后,饭店的冷清就被一场车祸打破了,一头小牛在他的门口被车撞死了。谁也没有料到,就是那头被撞死的小牛和它身上的牛皮,会给张亮的命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天, 张亮饭馆门前的马路上站满了人,张亮也赶紧挤上去看热闹。

    张亮:他着急地流眼泪了,他说这个小孩的学费都靠这头牛了。

    一头小黄牛被撞,牛的主人很着急。张亮心想,反正自己的饭店总是要用到牛肉的,于是就掏了一千块钱把那头小黄牛买下。可是等他把牛拖回店里的时候,却犯了难。

    张亮:我们当时从来没有宰过牛,不知道怎么宰,去这个牛皮的话,当时我们宰猪的师傅也没有宰过牛,他也没有剥过牛皮,他只知道把毛搞干净,所以说后来我就说,按你的方法,我说你宰猪怎么宰,牛就怎么宰。

    那时候,当地人主要吃水牛肉。黄牛因为皮不好剥,牛皮又特别不好咬,因此很少有人吃,黄牛主要是用来耕地的。看着好好的一头牛,却没人会剥皮。一着急,张亮干脆就把牛肉连皮带肉一起炖了,做成了一道带皮牛肉火锅。出乎张亮意料的是,这道菜竟然很受欢迎。

    张亮:他们都图这个新鲜,他们说吃皮带去,吃皮带,吃皮鞋去,他实际上就到我们店去吃带皮牛肉。

 

    原来,由于张亮买的那头小黄牛年龄比较小,所以牛皮相对较嫩,让张亮这么连皮带肉地一炖,吃起来还挺有嚼头,客人吃了都挺喜欢。三天后,张亮一算账,一千块钱买的一头牛,做成带皮牛肉后竟然卖出了三千多块钱。张亮赶紧又去买了头小黄牛,按照同样的方法做成带皮牛肉。靠着这道带皮牛肉,张亮原本冷清的小饭馆火爆了起来。

    张亮朋友张嘹:基本上要去排队的,要去等位子,那个小饭店又没有座位安排你去等,很多人就站在外面等,就这样站着等。

    就在生意越来越好的时候,有一天,张亮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店里这种盛肉的盆怎么越来越少了。

    张亮:后来我们每次这个节日一过之后,我们正常营业的时候发现,店里面的不锈钢盆没了,少了。

    几个月后,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看到盆越来越少,张亮竟然把小饭馆关了。张亮为什么要关掉自己正开得火爆的饭馆,这和他丢失的盆有什么关系呢?

    张亮的家乡江西省安福县,山地资源丰富,当地一直有养牛的传统。农户通常把牛散养在山上,早上放出去,晚上再找回来。怕牛走丢,他们就在牛的脖子上挂个铃铛,这样就可以顺着铃铛的声音把牛找回来,因此这种牛也被称作“铃铛牛”。“铃铛牛”常年在山中放养,品质很好。但是,张亮发现,有这么好的黄牛资源,开发者却寥寥无几。自从张亮找到了丢失盆的原因以后,他感觉发财的机会来了。

  张亮:后来一发现,我们那个带皮牛肉是用不锈钢盆装成一盆一盆的,这些人打了包之后,因为我们都是带汤走的,他们直接连那个盆子一起端走了。

    张亮觉得,既然有这么多人喜欢带皮牛肉这道菜,吃不完还要打包带走,那不如就干脆把带皮牛肉做成方便携带的小包装销售。

    张亮:这是我们的老家。

    记者:你小时候就住这?

    张亮:对,我在这里出生的。

    2002年,张亮关掉了自己的饭馆,把自己家改造成了一个小型的带皮牛肉加工厂。

    张亮:当时这是调料的车间。

    记者:这还写着十三香。

    张亮:对。

    就在这个房子里,张亮开始了自己的财富梦想。

 

    黄牛皮韧度好,耐磨损,通常被用来做皮带、皮鞋等皮具。如果是要作为菜肴的话,口感会比较硬。要做出口感较好的带皮牛肉,就要选择生长期较短的小牛。当时张亮选用的,就是这种生长期在两年内的小牛,以保证带皮牛肉的口感。

    可是,等开了加工厂才发现,当时很多地方都还没有吃带皮牛肉的习惯,张亮的产品销量很一般,两年下来,并无多大利润可言。一向很擅长做生意的张亮,也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然而正当张亮感到沮丧的时候,一次送货的经历打破了僵局,不仅给张亮带来了一段美好姻缘,也让他的事业有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2004年,距离春节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张亮接到了一个电话,湖南株洲一个叫张代军的客户说急需250包带皮牛肉,可是张亮的仓库里只剩下最后50包了。

    张代军:我不管你多少,你必须,这个酒店明天的酒席,必须得用,今晚要给我赶过来。

    特地为这50包带皮牛肉跑一趟株洲,实在划不来,这货是送还是不送呢?

    张亮:你今天断了那个酒店的货的话,其它厂家的产品就会趁虚而入,把我们的产品挤下去了。

 

    第二天,张亮决定送货,他开了七个小时车,把50包带皮牛肉从江西安福送到了湖南株洲张代军的店里。等张亮把货送到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两点,这使得张代军不由得对眼前这个小伙子刮目相看。

    张代军:在我的心里认为,勤劳、朴实、诚信的那种,很踏实的那种,所以在我心底上感觉比较好。

    通过这件事,张代军和张亮不但在生意上成为好伙伴,生活中也是称兄道弟。

    张亮:特别聊得来,我们属于这种无话不说的,也是属于一种很贴心的朋友,他也把我当朋友,我们已经到了称兄道弟的地步了。

    有一天,张代军突然问起了一个让张亮有些不好意思回答的问题。

    张代军:张亮,今年多大了?找对象了没有?(他说)没有。

    没过多久,张亮就接到了张代军的电话,说要邀请他一起去北京玩。平时工作就很忙,怎么突然要抽时间去北京玩呢?张亮一口答应了。张代军夫妇的用意何在,张亮并没有多想。

    到了北京,从没逛过北京的张亮游了故宫,爬了长城,也见到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就是张代军的女儿张颜英。两人见面的一刻,张亮也明白了张代军夫妇的用心。

 张亮:我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可能来说也是有意给我们创造一种机会,让我们互相接触。

    张亮妻子张颜英:看着这个人,黑黑的,反正就是很诚恳的,很实在的人,说不上来,反正就是感觉挺好的,就这样的。

 

 

    张亮岳母:就和他开玩笑说,你就做我的女婿算了吧,也就是开玩笑的一句话。其实他们两个人年龄差不多,看到这个男孩比较实在,我能够把女儿嫁给他,我是心安理得的,就嫁给他了吧。

    在张代军夫妇的撮合下,张亮和张颜英喜结良缘,昔日的合作伙伴成了亲家,这在当时成为了周围朋友时常提起的一个话题。

    张亮朋友:卖个牛肉,顺便把老婆带回去了。看上去老实,其实还有些不老实的地方。

    张亮朋友:那这个是一段佳话,我们太羡慕他了,真的是事业、婚姻都成功。

    张亮妻子张颜英:张亮你挺会做生意的,你把钱赚了,把他女儿都赚过来。

    两家人成了一家人,昔日自己无话不谈的好兄弟如今成了自己的老丈人,这让张亮偶尔会觉得有些不自在。

 

 

    张亮:有点不习惯。

    记者:那你喊得出来吗?

    张亮:偶尔喊一下。

    张亮老婆:以前称兄道弟,反正就是叫张老板,一下子要叫爸爸,叫不出来,不适应,不习惯那样的。

    但是也就是当张亮管这个昔日的好兄弟喊出了一声爸爸之后,也从此拉开了张亮财富的转折点。

    利用张代军在湖南的销售渠道,张亮跟张代军合作第一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20万元。2005年,张亮决定全面打开湖南市场。

    张亮:我们应该把眼光看得更远,我们应该做到长沙去,做到长沙的高桥大市场。我说,如果我们能够在高桥大市场找到一个经销商,如果我们把高桥大市场做好了,那么我们应该就是已经做到全国市场了。

    长沙是湖南省内最大的酒店材料供应地,想要打开湖南市场,必须先从长沙入手。于是张代军给张亮找来了一个叫刘重前的人。

 

 

    刘重前:直接从这里配送的车,都有四台。这不吹牛。现在随便一天卖几十万,这一点牛皮都没有。

    张代军:他手上大概保守估计有两百家酒店,这是在长沙市。在全国的网络之中,他的小流通,当时小有名气。

    刘重前手中掌握着全国几百家湘菜馆的资源。通过刘重前,张亮把他的带皮牛肉销售到了全国各大湘菜馆,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带皮牛肉这道菜。

    顾客:现在吃不在广州,在湖南,湖南人最爱吃了,因为经常这样说的,我们是天上飞的飞机就不吃,地上走的人不吃,其它都能吃。

    记者:牛皮也能吃?

    顾客:吃,也挺好吃的我觉得。我是觉得挺好吃的。

    顾客:人家是吹牛皮,我们是吃牛皮。

    记者:你说什么?

    顾客:人家是吹牛皮,我们是吃牛皮。

    记者:湖南人是吃牛皮。

    顾客:湖南人就不吹牛皮,但是他吃牛皮。

然而就在张亮越做越大,不断扩张的同时,一个隐患也逐步显现了出来。张亮发现,他用来做带皮牛肉的小黄牛是越来越难收了。

    村民:小牛养的时间短,便宜,大牛一般要五六千。

    记者:卖牛喜欢卖大的还是卖小的?

    村民:肯定喜欢卖大的,大的钞票多。

    原来,村民一般喜欢买小牛回家育肥,养成大牛后再卖出去,这样能卖的价钱比较高,也比卖小牛要合算,因此很多村民都不喜欢卖小牛。因为张亮工厂对小黄牛的需求量增大,小黄牛越来越难收,价格也水涨船高。

    村民:价钱现在高了,以前收的价钱比较低,现在价钱比以前涨了差不多将近一半。

    记者:为什么?

    村民:因为牛少了,杀又杀得多。

    张亮:采购不到,价钱也非常高。后来我们就知道,这个原料主动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上。

 

 

    2008年,张亮决定建立自己的养殖基地,同时成立合作社,带动当地农户养牛,以保证自己工厂不再受到原料的制约。

    张亮:走,牛儿们走起来!

    然而就在张亮按照合同到农户家收小牛的时候,有些农户却出了一个难题给他。

    张亮:他说一定要我把大牛收走。我说,你这个大牛的话我们真没用。他说,那没办法,那我只认你,我是你们合作社的成员,那你就要想办法帮我把大牛收走。

    张亮做带皮牛肉选用的都是两年以下的小黄牛,大黄牛牛皮老,煮熟后根本咬不动,因此张亮收回去也根本用不上,这让张亮很头疼。

    然而一年后,就是凭着这些没法做成带皮牛肉的大牛,竟然给张亮带来了新的财富。

    2009年,公司里的业务员,跟张亮反映了一个问题。

    销售员:一个品种,不能满足酒店的需要的话,最理想的可能就是到一家或者两家,或者一个厂家两个厂家,能够把自己所有的品种全部满足到。

 

 

    通常酒店在采购时,都希望在同一个品牌一次性采购到自己所需的全部原料,这让张亮决定要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这时,张亮想起了农户手中的大牛,原本让张亮觉得用不上的大牛被制作成了几十种产品。同时,张亮还在长沙居民区开设牛肉冷鲜店,直接面对社区居民消费者。

    到2011年底,张亮已经形成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建成了三家加工厂,年销售额近一个亿。

    2012年1月,当记者采访的时候,正赶上春节前的销售旺季,张亮储备的小牛不够用了,他只好到市场上收小牛,以应对销售高峰。

    在张亮的带动下,这种原本只是村民们用来耕地的黄牛,成了当地人赚钱的新途径。

    当地负责人:我们安福县有那个养牛的传统,原来家家户户最少有一头以上,那个时候养牛是为了耕田,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再加上农民外出务工,农户养牛的积极性应该说在近两年在逐步减少。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现在养牛它是作为一种农民增收的一种渠道。那些老表,现在养牛的积极性就更加多了。到现在为止,我们县里面每一年的肉牛存栏达到七万多头,母牛存栏有十一万多头。

中国温室网信息站

热门文章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 请在24小时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0-2021 www.071.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我的温室网版权所有备案号: 鲁ICP备12023745号-1
农业百强十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信息 网信认证 我的温室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我的温室网信用服务单位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