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新闻当前位置: 我的温室网 » 温室资讯 » 温室政策补贴 »正文

紧盯人均收入 加速扶贫攻坚

时间:2012-03-29            浏览次数:170

我的温室网讯:

2011年初,辽宁省委、省政府召开扶贫攻坚动员大会,决定对全省现有的857个贫困村、105万贫困人口进行全面扶持,确保到年底85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05万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从1500元以下,全部提高到1800元以上。

    一年来,全省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1.9亿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3200项,贫困村的道路、饮水、环境等基础设施得到相对改善,105万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度增长,人均纯收入全部达到1800元以上,全省扶贫攻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珉说,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要坚持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形成强大的扶贫攻坚工作合力,不断把扶贫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千局千企帮千村——

    形成大扶贫格局

    要致富先修路,兴城市三道沟乡果农张继光向记者介绍,由于葫芦岛市交通局帮三道沟乡铺上了柏油路,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客商能够上门收购,每年的苹果不出村也能卖上好价钱了。

    三道沟乡地处偏远,葫芦岛市交通局对三道沟乡实施对口帮扶后,为三道沟乡32个行政村解决通路工程71.5公里,完成桥梁工程建设7座258.8米,极大地改变了群众的出行条件。葫芦岛市交通局还把50户贫困家庭落实到局直各企事业单位实施结对帮扶。

    丹东市135个机关联系102家企业,帮扶135个贫困村,投入7800多万元,很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贫困村生产生活的难题。各帮扶机关围绕产业增收目标,广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建立一大批示范户、示范田和示范区,促进致富产业发展。市直帮扶的70个贫困村中,有52个村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109家;已有近20个村发展成树苗、蔬菜、食有菌、果树、养殖、旅游、渔业专业村。

    按照辽宁省《千局千企帮千村,促进百万贫困人口增收活动方案》要求,辽宁各市结合各自实际,积极组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参与扶贫攻坚。鞍山市实施“四级包扶”,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市直单位、1个县直单位、1个县属企业和1个市纳税百强企业对口包扶;营口市实施“十六个一”扶贫量化工程,对帮扶工作提出了16项指标,实现了帮扶工作目标化、具体化、标准化。阜新市组织10个帮扶集团,开展“集团帮村”扶贫工程。

    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向所帮扶的贫困村投入帮扶资金270万元;华晨集团投入230万元,帮助义县5个村修路打井发展致富项目;辽河油田为阜蒙县贫困村投入150万元;辽宁铁法能源有限公司为贫困村投入帮扶资金105万元。省政府动员73个大型国有和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攻坚,与338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73个大企业积极参与,全年共投入帮扶资金640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产业化扶贫——

    让贫困农户稳定致富

    建平县“十年九旱”,属于依靠大面积山地与坡地为主要收入的农业地区,建平县颈复康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依靠科技,开发中药材种植发展旱作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种植1亩高产优质甘草年可产500公斤,每亩为农民增收1500元。

    颈复康药业在购进种子种苗后,优先发给贫困农民,只收取40%的种苗款,其余由企业承担,让渡效益扶持贫困农民。为农户提供从药材品种确定,定植移栽、田间管护,到产品收购的全程技术服务,规范经营,给农户吃上了定心丸。在企业和农民之间建立了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保证农户增产增收。

    2011年,建平县以构筑产业化扶贫模式为中心,充分发挥企业的扶贫功能,拓展产业化扶贫空间,开辟产业化扶贫新领域,进一步推进了产业化扶贫进程,使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融入产业化经营,达到户户有稳定致富项目。4.2万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到2011年年末,建平县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4家。其中省级扶贫龙头企业3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11家。带动9万农户发展产业项目,其中贫困农户0.98万户。吸纳0.16万名劳动力就业,户均增收0.73万元。

    从2005年起,铁岭市先后建设了生猪、奶业、肉牛、肉鸡、蔬菜、苗木花卉、榛子等农产品配套基地。在开展产业化扶贫过程中,铁岭市不断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将各方面扶贫资金捆绑使用,发挥整体效益,努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铁岭市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原则,不断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市已累计为扶贫龙头企业安排贷款贴息资金1030万元。目前全市有2家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13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5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几年来,这些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了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与贫困户建立了密切的产销关系,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省级扶贫龙头企业辽宁盛德集团是集种禽饲养、禽雏孵化、放养回收、肉禽屠宰、分割加工、牧业科研开发和产品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赊销生产资料+实施保护价格+办理养殖保险”的模式,带动全市及周边2万多农户从事养殖,创造产值2.4亿元,极大地带动全市农民增收致富。

    辽宁省积极扶持扶贫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全省257家各级扶贫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69.7万户,户均增收都在1000元以上。扶贫龙头企业除与贫困户签订生产定单外,还提供技术与信息服务、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实现了企业发展、贫困群众致富的双赢目标。

    创新扶贫方式——

    多种途径促进增收

    岫岩满族自治县哨子河乡村民刘爽因养猪亏本而返贫,2011年,乡政府和村“两委”将其列为扶贫对象,倡导他与另外5户贫困户组成联保小组一起养猪。他们借助互助金重启养猪事业。到年底,刘爽的纯收入达到7万元,又走上富裕之路。在他的帮助指导下,组内5户社员也因养猪而脱贫。时下,刘爽正谋划扩大养猪规模,带领全村科学养猪,共同致富。

    岫岩县在41个贫困村全部实行互助式扶贫开发,先后成立了21个互助社,入社社员3980户,覆盖人口17910人,社员入社资金123.87万元,社员借款达到975.25万元。据2011年底统计,全县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2320元,人均增收920元,达到了年初预期目标。

    韩艳红是阜蒙县国华乡富市村的一名农家孩子,家庭非常困难,念完初中她就辍学了。因为弟弟还在上学,为了帮助父母减轻经济负担,2011年她在三沟职业培训学校经过三个月系统培训后,成为一名合格的白酒酿造师,到三沟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就地就近就业,每月工资1500元,帮助家中解决了燃眉之急。

    2011年,阜蒙县扶贫局以8所扶贫培训基地为依托,组织农民分期分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全年招收农村贫困劳动力1080人,转移就业1026人,转移就业率95%。经过培训的学员被输送到北京、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及国外就业,月人均收入在1200元以上,最高的每月已达5000元以上,直接惠及贫困人口近4500人,实实在在地带动贫困农民有效脱贫。

    依托省、市、县扶贫培训基地,积极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全省安排各类扶贫培训资金1579万元,培训贫困劳动力2.47万人,转移就业率在90%以上。辽宁省还以贫困村为平台,整合各类资金和扶贫资源,集中力量实施整村推进扶贫。857个贫困村共实施扶贫项目1601个。

中国温室网信息站

热门文章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 请在24小时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0-2021 www.071.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我的温室网版权所有备案号: 鲁ICP备12023745号-1
农业百强十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信息 网信认证 我的温室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我的温室网信用服务单位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