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认识、科学把握高原农业基本特征
从世界范围来看,高原农业作为一种特定的区域农业,普遍具有农业自然资源高原性、发展方式的复合性、经济要素的相对封闭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等4个基本特性。高原地区人均资源相对丰富,但往往都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各国根据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等自身实际,发展方式不尽相同。发达国家往往采用生态保护、发展林业和旅游产业等,发展中国家都把优先发展农业作为重要的内容,保障粮食安全往往是这些地区的主要任务。就全国来看,我国有青藏、内蒙古、黄土和云贵四大高原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6%,涉及6个省和3个民族自治区,都是地处我国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四大高原地区普遍存在高原农业的基本特性,虽然多数地区人均耕地资源丰富、自然条件类型多样、开发利用空间相对广阔,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市场化与信息化水平低、人才缺乏、科技支撑不足,尤其农、林、牧等产业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同构、缺位、低位和错位等缺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民人均纯收入除了内蒙古自治区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几个省区均在全国后列。
就云南来看,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极为复杂,全省高山与河流切割相间,形成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有84%多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少部分县市的山地比重超过了98%。由于云南山区面积大、山地多,耕地质量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010年耕地保有量为9073.0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6%,比全国低12%,中低产田比重占67.1%,高稳产农田比重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同时,全省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到寒温带气候区7个气候类型,兼具有四季温差小的低纬气候、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垂直变异显著的山原气候等三大特点,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对于农业生产来讲,云贵高原比其他三大高原具有热量充分,日照时间长,降雨量大,雨热同季,生物多样性富集和生态环境好等优越条件,但由于受地形地貌和多种气候影响,导致全省农业发展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较大、生产规模受局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自然灾害类型多,危害频繁等特点。
实事求是,正确看待高原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按照中央关于“重中之重”的要求,充分利用云南高原低纬光热条件和立体气候优势、生物资源优势和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在生产实践中坚持优化结构、优化品种、优化布局,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进程,农业发展呈现了崭新局面,呈现出以下7个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长迅速,但在全国仍处于落后水平,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仍重。二是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烟草、茶叶、花卉等特色优势农业和生物资源产业加快发展,但是农牧林渔的传统结构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体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化,多功能产业体系建设滞后,资源聚集程度低,产业雷同、产品零散现象突出。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但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产业链延伸不够,大部分特色产品还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生产阶段,资源开发程度低,产生附加值小。四是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全国比较差距较大,且持续增收难度增大。五是农业科技水平得到提高,但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科技贡献率低,农村科技进步缓慢,支撑能力弱。六是生态条件明显好转,但发展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七是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外向型特色农业的发展成效显著,但对外开放的程度和层次拓展空间巨大。创新思路,突出重点,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
创新发展思路。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总体目标,抓住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基本要求,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为主线,以绿色、低碳为发展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障粮食及其他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重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展方式转变上要加快云南高原农业从粗放经营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自给型农业向外向型农业、从生产型农业向生态生产协调型农业的根本性转变;二是要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科学定位产业,积极构建保障性农业、保护性林业、集约性牧业、扩张性特色生物资源产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林业和生物资源产业;三是要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为抓手,整合产业要素,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和生态产业链建设及强化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建设和集成农产品产业体系、多功能产业体系和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增强发展后劲,逐步形成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友好、资源利用合理、要素配置协调、功能多样化的高原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突出发展重点。云南高原农业发展的重点是要立足基本省情,发挥优势,突出高原特色和品牌。一是立足农业多功能拓展,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二是坚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三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子,聚集专业化、区域化发展要素,壮大新兴特色产业。四是转变农业的经营方式,推进产业化经营步伐,提高组织化和专业化经营水平,打造高原名牌产品。五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六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耕地质量,积极探索环境友好型经营途径,加强生态治理力度,积极发展高原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化支持,增添高原农业发展新活力
积极争取国家对云南高原农业差别化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夯实发展基础。加快云南高原农业发展,全方位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是关键,在国家规划和新一轮生产力布局和功能区规划中,积极争取国家对高原生态屏障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建设和桥头堡建设的重大差别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重点加大农业财政支持政策、农业补贴政策、农村金融服务政策、土地林地保护与流转政策、生态补偿政策、农业保险政策、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政策等领域的差异化政策扶持力度。根据全省农业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阶段目标和重点任务,以及不同类型地区资源条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开发策略、开发模式和开发重点,针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发展高原区域特色产业。
强化科技支撑引领能力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确立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地位,建立财政为主渠道的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保障水平和相关科技平台的正常运转费用,建立起适应农业科研规律和产业特点的长期稳定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项目投入机制。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省、州(市)农(林)科院(校)农业科研基础设施条件、科技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加强种子、种苗、种球、种畜等生物技术选育与繁种研究,大力研发适应高原山地农业生产特点的节水抗旱、生态安全等新技术,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省、州市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建立科研、教育、推广、企业等紧密衔接的成果转化机制,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定位,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公益性服务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加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五是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后备力量培植计划,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普及性、引导性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普及农业生产基本技能。